欢迎来到“泰州晚报”,我们实时为您提供泰州海陵区、高港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等各区的本地化资讯。

主页 > 新闻 > (热点)6000多年前,最早泰州人与麋鹿临泽共居 泰州·民生 泰州新闻网 泰州

(热点)6000多年前,最早泰州人与麋鹿临泽共居 泰州·民生 泰州新闻网 泰州

来源:泰州晚报作者:铎雅宁更新时间:2020-11-13 19:15:01 阅读:

本篇文章4556字,读完约11分钟

三十八年前,襄阳河出土了两只麋鹿角化石。其中一只角上有刀痕,另一只被修复为世界上第一具完整的公麋鹿骨骼化石,成为古海陵麋鹿故乡的实物证据

在中国,麋鹿自古以来被称为“吉祥之物”,被认为是灵兽的一种。最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四个不同的形象”。中国的麋鹿种群有着从繁衍到衰退,从灭绝到回归的传奇经历。

据上海自然博物馆麋鹿研究专家曹克清介绍,古海陵地区是中国发现麋鹿化石最多的地方,也是野生麋鹿最终灭绝的地方。它被公认为世界“麋鹿之乡”。

6000多年来,古海陵的沼泽湿地与时间合谋隐藏了一个秘密。

1976年12月,泰州南郊西谢村附近的向阳河工地出土了世界上第一具基本完整的公麋鹿骨骼化石。直到出土10年后,化石才完全陈列在当时的台州博物馆供人观赏。

最近,我们的记者走访了许多经历过当年事件的人,在挖掘、修复和展览过程中,还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关于这块6000年前麋鹿化石的故事。

经历

追溯台州的起源,必须从大海和麋鹿开始。因为在台州先民之前,麋鹿是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

早在一千年前,海陵麋鹿的叙事“千千是一个群体,挖掘草根...人随其长,不收其利,利可收100倍”勾勒出泰州老祖宗和麋鹿同在一片沼泽的安逸生活场景。

从来没有人想到,这群古老的“精灵”在不经意间帮助台州最早的祖先开始了从原始的渔牧生活向农耕时代的过渡。

刷走了我们脚下不到4米的泥土,那么多麋鹿化石把我们带回了史前时代。鹿角上的刀痕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可能不知道,但可喜的是,我们正在慢慢接近真相,寻找最早在退海入桑园后来到台州的人。

6000年前闪耀在空尽头的辉煌史前文明早已尘封在我们脚下的黑色土地上。泰州的历史还要等几千年,随着西汉王武刘瀛粮船的到来,一条新的线路将会建立起来。

三十八年前,襄阳河上挖出了两只公鹿的头骨

市区内沿海陵南路,经过新328国道,有一条向天德湖公园方向不太宽的河道。这条河道在“文革”末期有个响亮的名字——襄阳河。

1976年的冬天出奇的冷,但也是冬天修水利的好时机。

有一天,台州南郊四乡七庄附近的村民在平地上挖向阳河的时候,有村民用铁锹挖了下来,偶然发现了一个像树根一样坚硬的东西。好奇的村民往下挖,露出了一个角状的鹿头骨架。“给台州博物馆。”在大家的建议下,一个村民带着鹿头骨架来到了当时位于北城门的台州博物馆。

同一天,一位姓朱的工作人员拿着鹿头骨架告诉村民,博物馆里只有四个人,他只好等着负责田野考古的刘桦回来看看。

第二天,根据村民留下的地址,刘桦提前到达了祁庄遗址。听说博物馆有人来了解情况。一个村民提醒我:“去西谢村看看。那里挖的鹿骨比这里多。”

刘桦兴奋地一路小跑,来到2英里外的西谢村。当我到达西谢村的掘河人的土地时,我发现一些村民挖出了另一个四周散落着许多肋骨的角鹿头骨。

刘桦非常高兴,他很快要求村民们找河水来洗鹿头,然后带回博物馆。临走前,他告诉村民们要好好照顾他们挖的其他鹿骨,一旦再次找到,也要收集起来送到博物馆,博物馆负责补贴损失的时间和差旅费。

回到博物馆,刘桦写信给在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台州人曹克清,告诉他台州连续出土两个公麋鹿头骨的消息,并请他在方便的时候回到台州帮忙鉴定。

好险!村民们已经第二次将70多块鹿骨埋在土壤中

时光荏苒,1977年春节,从上海回家过年的曹克清找到了刘桦,并提出要看一下博物馆里收藏的两只麋鹿的头骨。

有多年麋鹿研究经验的曹克清反复说:“难得,难得。”当他问建筑工地上是否还有其他出土的麋鹿骨头时,刘桦想起村民们被告知要把剩下的鹿骨头一起送去,但仍然没有下文。

幸运的是,刘桦记得工地上的村民属于四乡胜利大队。几经周折,刘桦终于找到了当时挖河的村民。然而,村民们的话让他从一开始就像泼了一盆冷水:“看你后来没有继续收集鹿骨,放在家里就不吉利了。我把那些骨头装进蛇皮袋,埋在工地旁边的河岸上。”

“你还记得鹿骨埋在哪里吗?”刘桦连忙问道。“记住,我带你去挖。”就这样,村民们把刘桦从向阳河岸边的斜坡上,挖出了一个之前埋过的蛇皮袋。

经统计,连同刘桦上次带走的鹿头骨,共有74块麋鹿骨骼,包括头骨、下颌骨、颈椎、肩胛骨、前肢、后肢、肋骨、胸骨、椎骨、尾骨等。是从西谢村的建筑工地挖掘出来的。

根据曹克清的分类和注释,西谢村出土的70多块麋鹿骨骼已初步组装成一副较为完整的麋鹿骨骼。“你差点错过了一件国宝。这是一个罕见的完整的麋鹿骨骼化石。特别是新庄出来的鹿角上有人造刀的痕迹。”曹克清兴奋地说道。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标记的化石骨骼被放回蛇皮袋中收集。由于工作变动,刘桦被暂时调离博物馆。蛇皮袋就这样静静的躺在博物馆收藏仓库的角落里10年。

期间,1984年6月,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麋鹿专家委托曹克清联系台州,想对出土的麋鹿骨骼化石进行参观研究,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这个仓库已经积满灰尘十年了,已经被确认是6000多年前的了

1986年5月的一天,时任泰州市县级副市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卢振宇视察了市博物馆的工作。工作人员打开催收仓时,仓门因为不明原因只能推一个小缺口。工作人员清理后发现是仓库门后鼓鼓囊囊的蛇皮袋。

“这是什么?”卢振宇问道。"这是在襄阳河上出土的麋鹿化石."工作人员回答说。

说话者是无意的,听者是有意的。卢振宇立刻心想:“与此同时,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曹克清正在联系我们泰州,英国的一群麋鹿要回国了。不如我们鉴定一下这些化石,然后清理干净,办个麋鹿化石展览。”第二天,他与远在上海的曹克清取得联系,将化石样本送到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专家鉴定。

“没想到,这个鉴定,我们知道这个蛇皮袋其实是6000多年前的大宝贝。”当卢振宇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仍然和28年前一样激动。

当时来自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消息称,送检鉴定的麋鹿化石距今约6000年,是世界上唯一基本完整的公麋鹿骨骼化石,比河北发现的母麋鹿骨骼化石更大更完整。

因此,卢振宇立即要求曹克清再次联系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化石展示技术人员,邀请他们到泰州修复和组装麋鹿骨骼化石,并着手筹备世界首次麋鹿化石展览。

1986年5月12日,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公麋鹿骨骼化石被成功修复。

同年8月11日上午,卢振宇在“海陵麋鹿化石展”新闻发布会上自豪地宣布:“这块麋鹿化石已经由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修复成型,为研究海陵地区的土地形成史、人类史、植物史、动物史和气候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骨架没有尾巴。修的时候用大猪尾巴“假的”

时隔28年,已经满头白发的黄依然清晰地记得这古代麋鹿骨骼化石复原过程中的许多趣事。

1986年,在市博物馆工作的黄受命与上海专家一起修复西谢村出土的麋鹿化石。兴奋之余,他小心翼翼地协助上海专家拼接每一块化石。专家们根据解剖图拼接了74块麋鹿化石后,发现了一个小问题——麋鹿化石的尾巴不见了。

“黄啸,请去菜市场买一条猪尾巴。尾巴越大越好。”根据上海专家的建议,黄去菜市场买了一条又大又粗的猪尾巴,把它放在锅里炖了一下,然后挑出骨头。专家将其安装在化石骨架上。

为什么用猪尾巴代替?专家解释了黄在安装时的疑惑:鹿的尾巴大多较短,一般只有10厘米以上。但是麋鹿的尾巴很长,形状和驴尾巴差不多,长30厘米,可以达到体长的1/3。这与它生活在沼泽和湿地有关。湿地环境中吸血昆虫多,长尾能驱走虫咬。“麋鹿尾巴化石一时半会找不到,台州蟑螂也少,只有这个‘下策’。”

“所以,这块‘四不像’化石的尾巴实际上是一条猪尾。”黄笑着回忆道。

7000年前,他们是古台州第一批“神秘客人”

在麋鹿化石展览的那年春天,泰州北部要建热电站的消息引起了博物馆黄和他的同事们的注意。“近年来,在古台州出土了麋鹿化石。这个热电站项目的建设已经深入挖掘。会发现麋鹿化石吗?”他们暗自琢磨。

带着试一试的心情,黄和他的博物馆同事们驻扎在火力发电站的遗址上,通过在遗址上不断挖掘的土坑一步一步地接近大地的深处和古老的历史。

历史给了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那年5月,考古学家在地下约4米处发现4块麋鹿角化石和碳化树,经碳14测定为95年前的6930。附着在碳化树上的土壤孢粉中没有发现水稻孢粉。推测7000年前左右,台州还没有人类居住,新生的海边沼泽里只有成群的麋鹿在活动。

与襄阳河高沙土区不同,火电厂土壤属于河域粘土。也就是说,几千年前,台州的上河和下河地区就有麋鹿出没。这些古精灵是第一批参观古台州的“神秘客人”。

“这意味着我们脚下4米左右的每一粒土壤都是7000年前的。”黄回忆说。

科学研究发现,古海陵地区发现的麋鹿化石大多为亚化石,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海陵人捕捉麋鹿食用后留下的;第二,野生麋鹿自然死亡。这些遗迹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4米的蓝灰色或灰褐色土层中。

每次都伴随着麋鹿化石,还有海螺和牡蛎化石,碳化的树干等等。这么多麋鹿化石的发现,补充了古代海陵很多麋鹿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与很多历史文献描述的内容完全一致。

这里陆续出土了麋鹿化石

如今,当进入位于城市文化中心的城市博物馆的新博物馆,进入展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具麋鹿骨骼化石。

可以想象,6000多年前,襄阳河一定是一片肥沃的沼泽。这只公麋鹿可能是躺在水里,头露出水面一会儿,然后被抬离水面,左右摆动,耳朵跳动,尾巴摆动,背部撞击水面降温。不远处,一群群的麋鹿一边抬起前肢一边互相打闹,有的趴在地上反刍,有的在散步玩耍。

但这只麋鹿绝不会想到,6000多年后,它重新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化石骨架,离它在泥地里挣扎的地方只有1000多米远。从地面到地面,只穿过了4米的薄土断层,却穿过了6000多年的漫长时间隧道。

麋鹿静静地站在橱窗里,凝视着当年它们在水中生活和玩耍的地方,不仅证明了金代司马彪对海陵麋鹿“千群”的描述,也见证了台州最早的祖先开始了从原始的渔猎生活到背后挖掘草根的农耕生活的转变。

据统计,除了历史上的诸多记载外,古台州还有不少地方出土了麋鹿化石,东至东台,南至泰兴,北至高邮、兴化,西至江都。值得一提的是,台州发现麋鹿角化石和亚化石的地方近百处,居全国第一。

出土的化石再一次告诉今天的人们,我们脚下踩过的土地,曾经是沿海水网平原。这里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成群的麋鹿和台州最早的祖先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感谢台州博物馆提供图片)

麋鹿,因为它的角像鹿角,脸像马脸,蹄像牛蹄,尾像驴尾,所以人们习惯叫它“四不像”。麋鹿有五个种群,分别是岔、蓝田、津南、台湾和降香。前四个种群已经消失,只存在降香属物种。

麋鹿生活在平原沼泽和湿地,以吃植物为生。麋鹿是鹿科的大动物。公鹿长2米,高1米,重200公斤左右,长角。每年冬至前后,需要70 ~ 90天才能长出新的角,称为鹿茸。

麋鹿的母鹿体型小,体重140kg左右,无角,温顺胆小,喜欢群居,擅长奔跑,怀孕九个半月。

麋鹿的起源与人类相似,大约有300万年的历史。麋鹿起源于我国长江、黄河中游的平原和沼泽,然后逐渐分布到我国东部,到达黄海沿岸的沼泽和湿地。到1000多年前,它在扬州和台州最为常见。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麋鹿视为高贵、皇权、吉祥、驱魔的象征。

标题:(热点)6000多年前,最早泰州人与麋鹿临泽共居 泰州·民生 泰州新闻网 泰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泰州晚报旨在为泰州网民实时呈现准确的社会综合热点信息,泰州晚报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小编将予以删除。

泰州晚报介绍

泰州晚报坚持立足泰州、服务泰州、宣传泰州的办网宗旨,每天发布权威、及时的新闻上千余条,汇集了泰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最新资讯,日点击量已经超过10万次,是泰州地区最大的新闻综合性网站,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以成为了全国人民了解泰州新闻和掌握泰州最新资迅的重要渠道。